小学数学教案

时间:2025-05-05 09:56:51
【精华】小学数学教案4篇

【精华】小学数学教案4篇
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,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教案要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1

教学目的:

1、 通过买书这一具体情境,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胡计算方法。

2、 使学生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。

3、 培养学生胡估算能力与求异思维。

教学准备:

CAI课件,学生自备学具。

教学设计:

一、创设情境,提出问题

1、 师:小朋友们你们去过书店吗?今天啊,淘气在动物王国的快乐书店开开张了,老板淘气进了不少的新书,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?(出示挂图课本主题画:书架上层依此放好28本《汪汪乐园》,4本《海底世界》。)

2、 提问:快乐书店都进了什么新书呢?你能向老板淘气提出问题吗?

3、 学生讨论,互相提问。指名学生就刚才的主题画提出问题。

二、探究新知

1、 师: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棒,老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?《汪汪乐园》和《海底世界》一共有多少本?

2、 学生列出算式,老师在黑板上板书:28+4=

3、 师:这个算式可真难,是我们以前都没有看见过的,你们有信心把算式的答案给算出来吗?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.小棒,纸,还有笔开动我们的脑筋来打败这个难题。

4、 分小组讨论,研究算法。

5、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,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。比如:

(1) 摆小棒

(2) 28+2=3030+2=32

(3) 8+4=1220+12=

(4) 用竖式计算:

28

+4

32

(当学生想出办法用竖式计算时,教师及时进行指导。)

师:这个小组可真棒,想出了用我们刚学过的新知识:列竖式来进行计算,谁来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(数位要对齐)。刚才我们发现写算式的时候个位上加起来等于12,那那个十位上的1我们把它写到哪里去呢?我们把它先写到横线的上面,算十位的时候再把它给加进去。

6、 尝试练习。

师:小朋友们聪明了,为了难住大家,淘气又买来了好多书(继续图片出示7本《淘气历险记》,16本《咪咪学校》。)

提问:你能算出下层共有多少本书吗?你是怎么计算的呢?

学生汇报计算结果。

三、巩固应用

1、 找书游戏。

(1)把剪好的书模型贴在黑板上,书上写有得数。

(2)发计算卡片给部分学生,自己上台找书。

(3)其余小朋友观察他们的书找对了吗?

(4)讲评。

2、 师:淘气看小朋友们这么聪明,很喜欢同学们,于是他请来了他的小牛售书员。(CAI出示课件,图片出示四种书的价钱。)你们想买书吗?看看小牛怎么说。

动画小牛提问:你最想买哪两种书?需要多少钱?

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列出算式算出答案。指名告诉老师你用了多少钱。

3、 师:同学们买书买得可真好,啊?那边有个小男孩碰到难题了,我们去帮帮他好吗?

动画小男孩提问:我有30元钱,可以买哪些书?

让学生先估算,再列算式计算,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。

4、 套圈游戏:

淘气套中了42分,你能说说他都套中了哪些小动物吗?

小学数学教案 篇2

教学目标:

1.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,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。

2.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。

3.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,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提出问题

师: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,说说它们的名称。

生:桑树叶、梧桐树叶、银杏树叶

师: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?

生:树叶真是千姿百态。是五颜六色的。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。

师: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,好吗?

[评:让学生了解课前所收集的树叶的名称,激发学习的兴趣,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。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、和谐、民主的学习氛围,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。]

二、探究发现

1.计算长方形面积。

师: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,能说出它的面积吗?能想办法吗?生:量出长、宽。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。

师:(屏幕显示),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,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。

[评: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已有的经验,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活学生用数方格方法求图形面积的经验,促使学生把这一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。]

2.计算三角形面积。

师: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,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?学生互相讨论,汇报。

生: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。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。

师:你想得真好!把图形分开来,再移动变成正方形。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!

生: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。先数整格的,再数半格的',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。

师: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,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?

生:长方形都是整格的,三角形有半格的。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。

[评:求三角形的面积,学生不仅提出了数方格的办法,而且在方格的启发下,大胆想像,指出了先分割,再拼合的方法。这样做便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,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。]

3.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。

师:(屏幕出示地图、树叶、钥匙等实物图,再抽象出平面图形。)与三角形和长方形比,你有什么发现?

生: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。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。

师: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?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,小组讨论。

汇报:生: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。

师:怎么看?生: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,和长方形很像。

生: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。

师:如果把树叶放在方格纸中,这个不规则图形和刚才看到的三角形比,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?

生: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,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,有的比半格少。

师: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?

生:半格多的算一格,不够半格的算半格。

生:我不同意,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。

师:这时,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?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?为什么?

生:半格多的算一格,不够半格算半格,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,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。

[评:从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,有的比半格少,教师抓住不同图形的特征,精心为学生创设了矛盾不断激化的问题情境,引导学生在观察、讨论中猜想、争论,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非常可贵的估算意识。]

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,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。

生:先把整格的框出来,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。(见图)

生: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,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,再数。(见图2)

生: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,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。(见图3)

[评: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,帮助学生树立自信,获取成功的快乐。学生在计算时创造了分类计数等有效的方法,展示的过程给大家互相学习、互相启发提供了条件。]

三、解决问题

师: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?

生:手的表面。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。身体的正面。

师:先估一估,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。说说是怎样估的?

生:用刚才的树叶比较。

生: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。

师: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,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,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。

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。

生: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,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。

[评:教师随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。鼓励学生大胆估算,采用多种估算方法。在计算时学生提出了利用树叶的对称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,难能可贵!应该给予更多鼓励!]

四、拓展延伸

1.学生相互合作,选择手、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。

2.小结。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。

3.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,好吗?

[评: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、合作交流的过程中,估计并计算手掌、钥匙、地图的面积,及时巩固新学习的方法,学生的体验是丰富而深刻的。鼓励学生把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出来,是很好的总结和反思,值得提倡。]

[总评]

动手实践、自主探索、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,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。除此之外,还有必要提出三点:

1.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。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: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,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,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,在尊重教材、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,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,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、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,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。

2.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。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,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,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。据此,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,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,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。更可贵的是,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、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,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。

3.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。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,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,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。计算三角形的面积,学生提出分割、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;计算树叶的面积,学生提出化曲为直、分类计数的方法;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;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,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。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,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,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,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,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,成功、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3

教学内容:p86,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。

教学目的:1、理解加法,减法的意义。

2、使学生明确加,减法之间的关系,进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。

3、学习了加地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。

4、培养学生概括能力。

教学重点:理解加法,减法的.意义。

明确加、减法之间的关系。

教学难点: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。

教学过程:

准备训练。

说出算式各部分名称。

40 + 30 = 70

( ) ( ) ( )

- 40 = 30

( ) ( ) ( )

新授。

出示课题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

出示例1

(1)

先让学生说出每幅线段图的表示的意思,列出算式

40+30=70

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和与加数=关系。

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+加数=和。

从而引出加法的意义;

说清图意,列式。

引导学生把(2),(3)与(1)比较。

谁是已知的,谁是未知的,已知,未知有什么变化。明确第(2)题是求第二加数,

第(3)题是求第一加数。

从中引导减法的意义。

引导学生看书,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

着重引导学生想,为什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。

将加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与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以比较。

得出:一个加数=和一另一个加数

师:学习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利用这一关系验算加法。

试做:验算 743+257=1000,对不对?

出示例2

求□中的未知数

□+6=13 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由生填,讲清怎样想的?就可以求出□中的数。

再完成

478+522=1000

1000-478=522

生完成后,回答怎样想的。

三、小结:

什么叫加法?什么叫减法?

加法之间有怎样的关系?

运用这一关系可以验算加法。

四、巩固练习

根据加,减法的关系,在下面算式的□里填数。

(1) 237+69=306 (2)5002-3875=1127

306-□ =237 3875+□=1127

□-237=69 □-1127=3875

求□中的未知数

□+378=1082 4657+□=7102

□+265=930 1896+□=3024

□+489=814 2743+□=5000

坚式计算,并验算。

3748+627 9134-514

课后作业:

1.根据560+430=990,写出两道减法算式。

□-□=□

□-□=□

2.根据500-240=260,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。

□+□=□

□-□=□

3.求□中的未知数

589+□=1062 □+495=702

298+□=594 □+324=500

小学数学教案 篇4

教学内容

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的第1、2、3、4题。

教学目标

1.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,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。

2.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,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。

3.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,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。

教具、学具准备

1.10根小棒

2.实物图形卡片

3.多媒体课件

4.装钱的信封。

教学设计

质疑激情

导语:同学们,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。今天,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,瞧!小明在干什么?(出示多媒体课件,小明在喂5只小鸡)请问: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?

操作探索,学习新知

1.引导观察。

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。(小明在喂5只小鸡,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,停顿一下,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)

2.交流、汇报。

a.问: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?

b.小组交流。

c.学生汇报。(学生可能说:小明在喂5只小鸡,跑来2只小鸡,又跑来1只小鸡,共有几只小鸡?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,跑来3只小鸡,共有几只?提醒学生,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,5+2+1,教师问: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?不一样。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?)

d.引导

揭示课题:像这种算式我们叫“连加”。

板书课题:

3.探究“连加”计算的顺序方法。

a.提问:5+2+1=8,你是怎样算出数的?

b.小组合作探索方法。

c.小组汇报。学生可能说◆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。◆5只加上2只是7只,再加上1只是8只。◆共跑来3只,加上原来的5只,共是8只。(不管哪种方法,学生只要说出理由,都给予肯定。)

d.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。

板书5+2+1=8

应用拓展

1.动手操作:

a.教师谈话,拿出小棒,跟老师这样做:先拿出4根,再拿出2根,最后拿出3根。共拿出了几根?列算式说得数。

b.学生活动。请照老师的样子,和你的同位,来试一试:拿小棒、说算式、说得数。

2.巩固练习。

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的'第2题,学生先说题意,再填在书上,指名学生说,集体订正。

3.变式练习:游戏: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。

a.教师提要求:1.信封内有6个1分、4个2分、1个5分,请你拿出8分钱,看有几种拿法,填在表里。2.同位合作,一人拿,一人记。

b.学生展示拿法。

课堂小结

问学生: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?

教学设计说明

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》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,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,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,努力体现这几方面。

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喂鸡的图,利用这幅图抽像出“连加计算”类型的题。“连加”对于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,是学习的难点。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。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,再与第三个数相加,才能完成计算任务。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忘记,因此第二步的计算也就不容易了。因此我设计了连动的多媒体课件,引导学生观察:地上有5只小鸡,跑来了2只,停一下,又跑来了1只,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动画过程,理解“5+2+1”的意义和计算顺序。

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,发挥学生的主体性,通过学生计算顺序。

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的多媒体课件,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。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连加的计算方法: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,再同第三个数相加;也可能先加后面的两个数,再同第一个数相加,都可以,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“连加”的意义就行。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。

再通过动手操作,进一步巩固“连加”的意义和顺序,加深对“连加”的理解。

最后通过一个拿“8分钱”的游戏,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,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,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,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,发散了学生的思维,培养了学生的动脑、动手能力。

专家评析

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,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,突破重难点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。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弱,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,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。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的教学,更注重知识的运用,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后,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巩固了所学的知识,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,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。

《【精华】小学数学教案4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